6月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組織專家編寫。
報告回顧了2019年中國農業產業走勢,指出受貿易摩擦、地緣政治和衰退風險等重大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經濟增速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世界農產品產量增速放緩。
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農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糧食產量連續5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棉油糖生產保持穩定,果蔬供應充足,生豬產能止降回升。
報告認為,守住“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戰略底線是中國谷物產業最根本的競爭力目標,并不是促進出口、參與國際競爭。為保障谷物等產業安全,有必要創新支持政策,減少外部沖擊。
而園藝作物和禽類產品等農產品是中國最具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類別,其競爭力目標是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競爭。
報告指出,生豬產能恢復受到非洲豬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進口關稅調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受到非洲豬瘟影響,2019年全國生豬產能大幅下滑,豬肉產量4255萬噸,同比下降21.3%,豬肉進口量增加至210.8萬噸,同比增長75%。
2020年,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養殖業的影響將逐步趨弱,正常情況下,預計生豬產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復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2022年基本恢復到2017年正常水平。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導致屠宰場關閉,飼料、仔豬、生豬和豬肉運輸困難,生豬生產周期受到影響。中國農業產業模型的模擬結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2020—2022年豬肉產量比無疫情的情景下降2個百分點,豬肉供需缺口擴大。
2020年豬肉進口關稅暫時下調政策將有利于增加豬肉進口,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國內豬肉供需矛盾。綜合考慮新冠肺炎疫情和豬肉進口關稅下降影響,2020年,豬肉進口量將可能接近400萬噸。建議堅持“兩疫”防控和生豬穩產保供兩手抓,加強技術指導提高能繁母豬繁殖效率,加快生豬產能恢復進程。
報告提醒,草地貪夜蛾可能使2020年中國玉米產業面臨減產風險。農業農村部在2020年2月發布的《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中預計,2020年發生面積在1億畝左右。2020年中國玉米產業可能面臨草地貪夜蛾導致的減產和進口增加風險,預計全國玉米產量損失小于2.5%。草地貪夜蛾導致的玉米供需缺口將通過釋放庫存、玉米進口以及替代品進口等多種途徑進行彌補。建議建立和完善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機制,將危害損失降到最低。
報告利用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模擬預計,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將達到6.7億噸,能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報告》顯示,2020年,農業—食物系統的GDP增長率可能僅為0.3%-1.1%,低于正常情況下4%左右的增長率。農業—食物系統的經濟和就業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同時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具有顯著的產出乘數效應,即農業GDP增加1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3.4個單位。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加快補齊農業短板,將有利于促進宏觀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增加農民和農民工收入。”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韓昕儒說,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國民經濟造成沖擊的特殊時期,農業—食物系統受到的影響較小,農業—食物系統的“戰略后院”“壓艙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顯。
《報告》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2019年中國農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棉油糖生產保持穩定,果蔬供應充足,生豬產能止降回升。面對國內外風險與挑戰,必須穩住農業,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預計達到6.7億噸,能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報告》還梳理了2019年與農業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從全要素生產率、國際貿易和生產成本等三個角度剖析了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業和農民收入的影響,評估了生豬產能恢復趨勢及其主要影響因素,模擬了草地貪夜蛾對2020年中國玉米產業帶來的影響,總結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產品、水產品18種重要農產品的產業發展特征,展望了相關產業2020—2021年的發展趨勢。 |